close
兩岸國樂能快速的發展,和學校國樂教育有密切的關係。施德玉說,大概在1970年代左右,在台灣高等教育的大專體制中,陸續設立國樂專業科系,以培育國樂專業人才,經過幾十年的專業教育,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國樂專業人才,讓國樂能成為民眾喜愛的樂種。在中國大陸國樂成長環境更為周全,各地音樂學院的國樂專業學生,脈絡相傳,擁有更好的傳統音樂基礎,對於各地的音樂素材,能快速而有效率的汲取養分,往更精緻更現代的面向發展,所以兩岸的國樂是並進的演進。
從當代國樂演奏家或是作曲家等專業國樂人士的表現力來觀察,施德玉認為,傳統經典樂曲的與認識與積累以及樂曲中所賦予的人文意義,仍然是兩岸共同鑽研的重要課題。施德玉說,從兩岸的教學內容可以反映出兩岸都希望能從傳統出發,進而加入現代觀念,栽培出具備現代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,「這部分兩岸的確非常接近。」施德玉分析,兩岸的國樂人才培訓仍然多半集中在專業器樂演奏者為主,不僅強調主修樂器或聲樂演唱的專業技巧和能力,尤其是各種類型的器樂合奏、室內樂、絲竹樂等,也是兩岸共同關注的重點。兩岸也強調培育創作、理論研究和教學等方面人才的課程規畫,希望國樂科系畢業之後,可以持續朝不同的目標前進。此外,各校大多有設立作曲組,並且開設一些曲式分析、電腦音樂的相關課程讓主修作曲的學生,有更多的專業能力。在國樂教育方面也有心理學、社會學和教材教法等方面的選修課,讓學生不僅能演奏,還具有教學的能力。(旺報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